作者: 来源: 大众日报 发表时间: 2022-02-02 09:38
村台上,年夜饭里幸福年
除夕,黄河入鲁第一县——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,焦园乡5号村台雨露社区。
“今年是在新家过的第一个年,得好好准备。”曾经干过餐饮生意的大黄庄村村民杨二环说今晚要露一手。十几分钟后,杨二环提着买好的豆腐、芹菜、藕等食材,一路小跑回到了家。
“我们搬进了新社区,条件不比城里差,彻底摆脱了‘三年攒钱、三年垫台、三年盖房、三年还账’的恶性循环。”在与大众日报记者聊天时,干活利索的杨二环一边聊天,一边把一盆白菜肉馅准备好了。
“包饺子哩,都来帮忙。”杨二环一嗓子喊出去,丈夫黄利民和儿子黄家辉从楼上跑了下来。她负责擀皮,黄利民和黄家辉负责包馅。不一会儿,一个个形似月芽的水饺摆满了整个案板。杨二环说,今晚她还准备了10道菜。
下午5点45分,黄利民把卤凤爪、玉米炖肉、炒藕片等摆到了餐桌上。
“新家的第一顿年夜饭,咱们干一杯。”在黄利民的提议下,一家人举起杯子。杨二环说:“这也是咱家好日子开始的日子。”
工地上,他乡过年家乡味
腊月二十九下午四点,东营市牛庄镇。胜利油田东营原油库迁建项目员工餐厅,厨房里早早为年夜饭做起了准备。
切丝,热锅,倒油,下锅,爆炒……伴着油烟和“滋滋”声响,厨房里忙碌起来。急促的切菜声此起彼伏,炉子上的火烧得正旺,蒸笼吐着热气,飘出浓浓的香味儿。
项目工程在腊月二十九和正月初一两天停工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,今年春节,400余名参建员工要在施工现场度过新春佳节。为了让不能回家的员工过好节,项目组不仅为大家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,还准备了丰盛的年夜饭。
相比忙碌的厨房,原油库迁建项目施工现场却变得静悄悄。安全监督员英成刚照常来到现场进行安全巡检。今天正好赶上他值班。
在距离英成刚3公里外的员工生活驻地,餐厅内已是一片欢乐的海洋,偌大的房间张灯结彩、喜气洋洋,精彩纷呈的节目引来阵阵欢笑和掌声。
来自四川省越西县的阿西衣古子夫妇,特意换上了一身崭新的工装,早早来到餐厅。妻子阿于阿来演唱了一首彝族歌曲《妈妈》,顿时把晚会推向了高潮。
根据参建员工的饮食习惯,项目组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参建员工准备了可口的饭菜。晚上六点钟,年夜饭正式开始。酱牛肉、清蒸排骨、红烧肉、羊肉汤……各种丰盛的饭菜摆满了餐桌,大家围坐在桌前说说笑笑。“能和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在一起过年,感觉非常好。”阿西衣古子开心地说。
晚上六点多钟,巡检完的英成刚也赶回到生活驻地,加入这场丰盛的晚宴,和大家一起等待观看央视春晚。
这顿年夜饭寄托着一份浓浓的温情,也寄托着新一年的期盼。
深山里,致富“法宝”端上餐桌
腊月二十九一大早,沂源县鲁村镇张家石沟村,张传利和老伴儿刘茂秀便开始忙活起来。在县城工作的儿子一家四口,今天也回家过年。不一会儿,对联和红“福”挂上墙,零食茶水摆上桌,全家开始准备年夜饭。
腌好的瘦肉裹上面糊,放入烧热的油锅中,不一会儿,一个个金黄的炸肉就出锅了。除了炸肉,还有肉丸、藕合、豆腐等都要下锅炸,这些被统称为“炸货”,是家家户户必做的。另一旁的炉灶上,鸡肉正在铁锅内翻滚,鲤鱼也已上了蒸锅。除了肉菜,张传利家的年夜饭桌上还有菠菜、芹菜等。
“前几天,扶贫干部给俺送来了二十斤面粉和一个炒锅。”张传利给记者看老伴儿用面粉做的枣花馍馍,这是他们家为除夕准备的美食,寓意着团团圆圆,幸福美满。
张家石沟村曾是省级贫困村,以种植玉米、小麦等传统农作物为主,因地处山区,土地不能成方连片,效益一直不好。这几年在党委政府的持续帮扶下,村民日子红火起来。
天色渐晚,年夜饭陆续端上桌,整整十二道菜。其中,一道拔丝地瓜,成了孩子们最欢迎的菜。这是地地道道的本土菜,但因为制作起来稍复杂,平时不常做。“做拔丝地瓜用的蜜薯,是自家种植的,也是这两年我们这些脱贫户致富的‘法宝’。”张传利说,去年种了一亩多蜜薯,一亩能产出5000多斤,每斤能卖到1.5-2元。
种植蜜薯成了张家石沟村村民的增收产业。村党支部书记翟慎福说,2018年开始,在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的带动下,全村开始种植蜜薯。因为土质适宜,老百姓种出的蜜薯肉质细腻,软糯香甜,很受市场欢迎。2021年,通过种植蜜薯,户均增收2000余元。
虽已古稀之年,张传利满是干劲。2021年两件事让他心里美滋滋的:一是孙子考上了大学,二是村里建起了民生服务综合体,卫生室、便民超市、澡堂等一应俱全,生活更方便了。“这日子越过越有滋味,越过越有盼头!”(大众日报记者 王兆锋 蒋鑫 贾瑞君 于新悦)
来源:大众日报